美文欣赏
美文摘抄经典美文情感美文伤感美文爱情美文原创文章
文章荟萃
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心情文章励志文章百家杂谈
散文精选
散文随笔优美散文抒情散文经典散文爱情滋味感悟生活
心情日记
随笔幸福快乐感伤难过无聊思念寂寞随感
诗歌大全
现代诗歌古词风韵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赞美诗歌谈诗论道
短篇小说
爱情小说青春校园都市言情故事新编微型小说现代小说
故事大全
情感故事感人故事童话故事爱情故事哲理故事鬼故事
好词好句
经典句子爱情句子伤感句子哲理句子搞笑句子唯美句子英文句子个性签名
作文大全
一年级作文二年级作文三年级作文四年级作文五年级作文六年级作文

2022年读书笔记 —— 读《弃长安》

发表时间:2023-05-17 16:37:15  

2022年读书笔记 —— 读《弃长安》:

2022年读书笔记 —— 读《弃长安》

长安是什么?

对我而言,这里是我已经生活了十八年的地方,我在经历了迄今为止对我最重要的时光,我在这里上学,恋爱,结婚,工作,并且成为了父亲。这里是我的他乡,却成为了我女儿的故乡。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人,也与很多人道了别。这里有着与家乡相同的黄土,却少了家乡拥有的青秀。一眼望过去,是相同的秦岭,却少了熟悉的渭河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知道秦砖汉瓦在这里不过是寻常之物,就像这里存在过的伟大朝代与帝王将相一样,太多了,确实不稀罕。在这历史的长河里,长安城见惯了来往的诸多成王败寇,浮云罢了。

当我读完这本《弃长安》时,我也想对着书里的那些人物问一句——“长安是什么?”

1.

对于安史之乱的核心主角唐玄宗李隆基而言,长安对他而言,是一场大梦。作为一个强盛的大一统王朝的拥有者,李家天子祖上积德,比起前面的老刘家与后面的老朱家,老李家的江山来得算是比较容易。而且前面的几代皇帝都没有出庸才,一个天可汗李世民,论文治论武功在全中国历史中都能排到前三。娶了个老婆(也是儿媳)武则天,虽然是个女子,但在皇帝里面也是独一份的,轻松碾压中国历史上百分之九十九的皇帝。这一男一女,都是人中龙凤。等江山到了李隆基手里,内忧,外患,宦官,外戚,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威胁到他。偏偏老天爷又特别垂青,论气候,赶上几千年不遇的温暖期(崇祯痛哭),粮食连年丰收。同时,帝国的人才比粮食还要丰收,文有张九龄,姚崇,武有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一批能臣武将,用文化,用唐刀,撑起来一个史无前例的开元盛世。你说盛世需要强大的文化,老天爷送来了李白,杜甫,王昌龄,王维,岑参……,你说光要本国人自己吹牛不算数,于是扶桑来了个晁衡,百济渡来个黑齿常之。就算盛世需要个美女,老天爷也赐予了一个顶配——杨玉环。加上李隆基一开始勤政为民,权术,智商,身体无一不在线。纵观中国历史,我想不出还有哪个皇帝的运气会好到这个地步。

可他这梦,竟然就碎了。再好的机器用的久了也会出问题,再勤政的李隆基,到了晚年,也不能一直996。帝国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时候,帝国的掌舵人却昏招频出,在权臣,边将,太子之间玩起了权力的游戏。终于,大梦醒了,那一天是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三日,他离开了他居住了一辈子的长安。那曾经如此骄傲的皇帝,在这一天的黎明悄悄出城,他欺骗了文武百官,他抛弃了满城百姓,他背叛了这座深爱的长安城。

因为就在七个月前,发生那件称得上改变中国历史的事件,在遥远的河北,那个掌握了帝国三分之一兵马,拥有帝国最强军事势力的将领——安禄山,反了。

2.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赏羽衣曲”。

千年之后,在我有限的阅读量里,关于安史之乱,我都找不到可以第二个句子,可以媲美易安居士的这两句诗。

这个中国历史上我最痛恨的死胖子(根据史书记载,安禄山有三百斤,我有点心疼驮他的那匹马),有预谋,有准备,怀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起兵造反。其实要论军事才能,这人不差,他那个造反副统帅史思明更是当世翘楚。后世的我们可以说安禄山是个阴谋家,也可以说李隆基是个猪队友。但不能否认的是,他手底下的那群藩镇兵,确实是当时帝国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队伍。在这支队伍面前,帝国军界的双璧高仙芝和封常清兵败枉死,那个被李白写进诗篇的哥舒翰,则在被迫断送掉帝国最后希望的一只队伍后,一个头重重地磕在安禄山的面前。作为一个野心家,他隐忍,他阴损,他残暴,他亲手把这盛世砸碎,让后世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

可是他胜利了吗?

过程我不想写,大家可以读书自己去看。

安禄山起兵时,他在长安的所有家人悉数被诛,安史之乱十四个月后,他死了。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被自己的次子安庆绪联手自己最信赖的宦官李猪儿连捅数刀,肚破肠流。他死前双目早已失明(估计是因为太胖导致的糖尿病),在一片漆黑中迎来死亡。他死后,新的造反者就在他的床下刨了个几尺深的坑,草草掩埋。

哦,忘了说一件事,这人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志气,起兵造反刚打到洛阳,就忙着称帝。要不是李隆基一口气送了帝国三大军神,可能他也就是在洛阳混下去了。长安对他而言,是什么?我觉得,长安是一面令他自惭形秽的镜子。是他这辈子都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哪怕他的兵可以打进长安,哪怕他的人可以压着长安城的文武百官去洛阳向他行跪拜礼,可他照样得不到长安。天地有正气,即便是太阿倒持,野蛮也无法战胜文明,杀戮更无法击垮正义。不信?你看那当着他的面摔琴的乐工雷海青,安禄山除了像个懦夫一样让手下把他绑起来肢解,又能有什么勇气去注视着他的眼睛?再不信,你看看那豪门出身,被你拘禁在狱中的王维,不也在洛阳写出了一篇《凝碧池》吗?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王维《凝碧池》

安禄山这个人对大唐的伤害是怎么计算都不过分的,他不但打碎了一个盛世,他也让中原王朝彻底失去了西域。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平定安禄山的叛乱,朝廷不断从西域调精锐边军回援,大唐王朝在西域的影响力也就与日俱减,觊觎西域已久的吐蕃则趁机作乱,仅存唐军在河西走廊被敌人截断,完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硬是在西域顶了强敌数十年,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三十五年,北庭都护府陷落,大都护李元忠殉国。在那之后又十八年,公元808年,安西都护府陷落,大都护郭昕殉国,城破之时,满城将士俱已是白发。从此,等这一片广袤土地再次迎来中原王朝大军的足迹时,已经是一千年后的康乾时期。

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白居易《西凉伎》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司徒空《河湟有感》

3.

讲完了安史之乱的两个主角,我突然想聊一下那个女人。对,就是那个独一无二,倾国倾城,引得李白与白居易都为她写下不朽诗篇的女人。

这场变故,本与她没有任何关系,可她却成了第一个走上祭坛的人。她长得很美,这又不是她的错。这场权力的棋盘上,她连颗棋子都算不上。她只不过是胜利者的玩物,那个大她三十四岁的老男人抢走了她,而且是从自己的儿子手里抢走的。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歌行》

她那个飞扬跋扈的兄弟眼高手低,弄权误国,安禄山之所以造反,有一部分原因要落在此人身上。高仙芝为什么被杀,归根到底也是他的错。可你非要问我,那个女人做错了什么事,我只能说,她只错在长得太美。

在老皇上逃出长安的第二天,仓皇辞庙的他突然发现,底下的将领士兵指挥不动了。因为大伙不知道这一走,什么时候还能回到长安。大军仓皇逃出长安时,因为来不及准备,此时无粮无钱无援,皇帝又怎么样?几千张嘴等着粮食,等着赏赐,如果喂不饱这些人,管你是什么人,这些人一样能吃了你。

怎么办?

先要提升士气。

怎么提升士气?

清君侧,诛奸佞。

谁是奸佞?

宰相杨国忠!

杀他容易,可他妹子还在皇帝身边,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反攻倒算。可是不杀,今天士兵就得哗变。

所以,单杀杨国忠没用,要杀,就得杀他全族。包括贵妃。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绝代佳人,香消玉殒。长安对于贵妃而言,是牢笼,困住了她也保护了她。她像笼中的鸟,当有一天走出这个牢笼时,发现自己竟然已经无法生存。

一年多以后,老皇帝已经在四川安顿下来,再派宦官回到马嵬驿,打算改葬杨贵妃时。见贵妃“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当香囊呈给李隆基时,七十三的老头“视之凄婉”,老泪纵横。

距离那件事发生一千两百多年后,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见到了一枚传世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据说是杨贵妃同款。那小物件设计精巧,无论如何翻滚,里面的香料都不会撒出来,是陕历博的镇馆之宝。当时我就在想,李隆基死后葬于泰陵时,陪葬的除了那个最忠诚的高力士之外(此人虽然是宦官,但是这辈子大节不亏,我还是很佩服),唯一能代表贵妃的,恐怕就只有这个小小的香囊了。

那一刻,我相信他们是有爱情的。

4.

该聊聊颜常山,颜杲卿公了。

我知道,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写太子李亨,亦或者提前挂掉的李林甫。本人才疏学浅,对那两个人的事迹不了解,不敢造次。可颜杲卿公,如果写安史之乱的文章里不提到他,我觉得这文章没有到及格线,原因在于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

那是天宝十五年正月初八,常山郡粮尽矢绝后陷落。常山太守颜杲卿被俘,并送到洛阳,来到安禄山的面前。

安禄山痛骂他:“我对你有知遇之恩,把你从小官提拔为常山太守,你何故背叛我?”

颜杲卿怒目而视:“我颜家世代为大唐忠臣,我为国讨贼,恨不得手刃你这个反贼”。

安禄山下令凌迟颜杲卿,而且每切下来一片肉,就令手下当着颜杲卿的面吃掉。颜杲卿骂声不绝,安禄山就命人用铁钩钩断他的舌头,颜杲卿依旧用含糊不清声音痛骂反贼,直至气绝。

这一天,颜氏一门有三十多人一同殉难。

其实,颜杲卿原本可以不死的,他本来就是安禄山一手提拔,所辖的又在安禄山的势力范围内,基本上没有得到援军的可能。安禄山一造反,他被打个措手不及,为了一城百姓,降了也没什么。再不成,弃官远走也行。他不过是一个太守,那么多一二品的大员都去了安禄山那边做了伪官,一个小小的太守降不降,有谁会注意?他又只是个文官,高仙芝,封常清这样的军神都打不过叛军,一个文官犯不上较劲。可他却选择了以一己之身去承当本不该加在身上的命运,求仁得仁,而且还连累了全家三十多口,他傻吗?

我想讲一个故事,让各位评判他是不是傻。

与颜杲卿一起罹难的人里,有一个是他的儿子颜季明。两年之后,颜杲卿的从弟颜真卿(没错,就是那个大书法家)派人去河北寻找他侄儿颜季明的尸骨,结果只找到了颜季明的头颅。此时虽然距离颜季明殉难已有两年,可颜真卿依然痛彻心扉,挥毫写下《祭侄文稿》,全文二百三十四个字,字字泣血。后世之人将其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兰亭集序》不出,此书就是天下第一。此书是不世出的珍品,后来辗转多人之手,其中不乏王侯将相。最终被海峡对岸的台北故宫收藏,前些年在日本公展,观者如潮。

就在颜真卿写下此文的二十六年后,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谋反,已经七十七岁的颜真卿不幸被俘,面对叛军的威逼利诱。他骄傲地提起了自己的哥哥颜杲卿“你们这些反贼听说过颜杲卿吗?他是我哥哥,当年安禄山反时,他首先起义军反抗,被俘后到死都在痛骂安禄山。我现在快八十岁了,要像我哥哥一样守住气节,不就是死吗?我怎么可能受你们的威逼利诱?”

他真的做到了,像他兄长颜杲卿一样,从容赴死。

五百年多后,有一个人面临着相同的境地,把颜杲卿的故事写进了《正气歌》。把“为颜常山舌”永远地记录在史册里。然后,他也做出了与颜氏兄弟相同的选择。这个人的名字,叫作文天祥。

5.

终于到张巡了,那个大唐最坚毅的男人。

我很早以前就想写张巡的故事,读史多年,这是少数几个让我每次读都会热泪盈眶的人物。可他的故事并不好写,他有很多浪漫英雄主义的壮举,也有着后世之人不能接受的举动。他是个天降猛男,以一城挡住了千军万马,保住了大唐帝国平定安史之乱的底牌。可他又是那么多的惋惜,倒在了胜利来临前的黑暗里。如果他活下来,他可能会成为比肩郭子仪李光弼的中兴名将。可惜,历史不能假设,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被战火蹂躏的中原大地,看看这个男人的传奇故事。

安史之乱爆发时,张巡并不在睢阳,而是在河南真源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当县令。叛军进军神速,很快便攻入河南,张巡的顶头上司杨万石很快便投降了叛军。张巡无奈,只得带着一千多不愿意从贼的义士,一路辗转到了了雍丘(今开封市杞县)。

雍丘县令令狐潮此时也已经降了叛军,张巡利用城里大乱人心不稳的机会攻下雍丘,自此便在雍丘安顿下来,以一个外来官员的身份带领两三千人抗击叛军数万人达十个月,一直到他主动撤出雍丘时,一路打的顺风顺水的叛军竟拿他毫无办法,张巡自此一战成名。后来他主动撤出雍丘,与他后来的亲密战友,时任睢阳太守的许远在广陵合作,再次挫败叛军。

广陵挫败叛军不久,叛军再次起兵进攻睢阳,睢阳太守许远遣使求援,他便毫不犹豫地前往睢阳。睢阳城位于今天的商丘市,正好挡住了叛军南下的道路,双方都知道此地的重要性。于是,叛军主帅尹子奇和张巡便在睢阳城下展开了一场旷古烁今的攻防战。

这是一场力量完全不对等的较量。睢阳守军不满万人,内乏粮草,外无援军。攻城的尹子奇有十三万大军,且此时的洛阳长安都已落入叛军之手,叛军士气正盛。附近的州县要么已经投降,要么在等待时机下注赢家。睢阳保卫战,从一开始便是死局。

可死局遇到了张巡,竟然充满了变数。详细过程不讲,只给大家说一下战果。

第一回合,双方激战十六天,叛军在睢阳城下丢下两万多尸首,悻悻而退。

一个月后的第二回合,叛军卷土重来,张巡竟主动出击,打叛军一个措手不及,叛军损失三千余人。

再过一个月,第三回合,叛军再至,张巡设疑兵计,大破敌军。尹子奇在丢掉一只眼睛和五千多部下尸体后,再次退兵。

第四回合开始时,睢阳保卫战已经打了六个月。城内粮绝,士卒只剩三成。尹子奇用楼车,挖地道,每想到一种破城手段,都被张巡想办法克制。叛军围着断粮的睢阳打了一个月,硬是没能攻入。只能沿着城墙挖壕沟,把睢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保卫战进入第八个月份,城内士兵只剩六百人,断粮月余。张巡手下猛将南霁云率数十骑,从城上吊着绳子下来,打算杀出重围求援。或许是敢死队神勇,或许是叛军没想到此时城内竟然还有人能杀出来。总之,这几十人的敢死队硬是杀了出去,杀到了临淮(今宿迁市泗洪县),向临淮主管贺兰进明求援。

没想到贺兰进明畏惧叛军,又嫉妒张巡战功,竟然见死不救,可他爱惜南霁云的将才。于是大摆筵席,想要把南霁云收归自己帐下。南霁云滴酒未沾,并在席间抽刀断指发誓,誓与睢阳城共存亡。南霁云将军连夜离开临淮,离开前,南将军怒射城内佛塔,箭入城砖。

尽管临淮不发守军,但南将军还是从张巡曾经战斗过的广陵城带出了三千士卒。一千多年后的我读到这里,不禁感慨,这三千人在当时肯定知道叛军围攻睢阳已有八个月,而且人数众多,自己这三千人过去,只怕是十死无生。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张巡曾经带领他们抵挡过叛军。后世之人大多歌颂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却很少有人知道张巡与这三千广陵健儿。

南将军带着三千健儿杀回睢阳,等入城时仅剩一千多人,幸运的是抢了叛军几百头牛,睢阳城靠着几百头牛又撑了一个月,双方继续僵持。等保卫战打到第十个月份,睢阳城已彻底断粮,有人建议弃城。是呀,皇帝此时都已经抛弃长安一年多,睢阳保卫战打了十个月,该尽的义务也都尽了,还在坚持什么呢?

可张巡知道,睢阳是江淮的屏障,睢阳只要一日不丢,叛军就一日不能进军江淮。大唐朝廷的钱粮管道就能通畅,远在宁夏的唐肃宗就还有号召人马打回长安的可能。

因此,张巡还要继续打下去,可睢阳城里连老鼠和麻雀都已经吃光了。此时的张巡做了一件后世争议最大的事情——吃人。他先杀了自己的小妾,分给将士们吃 紧接着,睢阳太守许远也杀了自己的几个家奴,用以做军粮。

人类自有文明以来,吃人这件事,都是不能被允许的底线。自汉以来独尊儒术,吃人这种事更是儒家士大夫所不能容忍的。可张巡为了守住睢阳,为了保住江淮的万千百姓,为了给大唐王朝续上一口气,他还是做了。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终于,大唐至德二载十月初九,睢阳城破,满城将士已无力站起来抵抗。张巡向西遥拜:“臣力竭矣”。接着从容被俘。睢阳城在叛军十个月的围攻下,终究没能守住。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就在十二天之前,郭子仪的朔方军与回援的安西北庭军,在长安城南的香积寺外,与十万叛军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香积寺之战。那支曾经横扫中原不可一世的叛军铁骑,在这里遇到了他们的梦魇,同时也是被后世无数冷兵器爱好者津津乐道的神兵——陌刀。李嗣业率领的陌刀军阵徐徐而前与叛军的骑兵相撞,“陌刀如墙,人马俱碎”,重装的陌刀步兵把叛军的骑兵杀得大败。一天后,唐军光复了阔别一年多的长安。

可惜这个喜讯,张巡和许远是听不到了。

被俘的张巡被带到了叛军主将尹子奇面前,尹子奇讥讽道:“我听说你每次督战时,都激愤到眼眶破裂,牙齿咬碎,为什么要这样呢?”张巡答道:“我欲力吞逆贼,只可惜力不从心。”尹子奇大怒,命人撬开张巡嘴巴,发现只剩下三四颗牙。当天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难,仅留太守许远押往洛阳。

临刑前,张巡“颜色不乱,扬扬如常”。他看到南霁云脸色有异,便冲着南将军大喊道:“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三日后,援军至,睢阳重新回到大唐朝廷控制之下。可以说,张巡和他的睢阳城,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

睢阳城收复后,朝野非议张巡,说他竟然吃人,完全就是一个不过百姓死活的战争贩子,以至于皇上对站死在睢阳城的张巡,南霁云等连个追认都没有。可在五十多年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却在自己的文章里肯定了张巡的功绩——“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又过了五百年,“为张睢阳齿”一样被文丞相写入了《正气歌》,与“为颜常山舌”并列,至此,张巡守睢阳的功绩算是在人们的心中被彻底承认了下来。

五千年华夏史,我们的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耕耘,将我们骄傲的文明延续至今。期间有过汉武唐宗这样的伟大帝王,可以逐匈奴于漠北,可以成为天可汗。可我们也有过崖山,钓鱼城,也有过近代史中被外族攻破三次首都的耻辱。可每到危难关头,总有一群人会站出来,用生命撑起整个民族的未来。即使在后世的人看来,他们是明知不可为,却依然虽千万人吾往矣。我想,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张巡的这句话——“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6.

最后再做一个收尾,说一下安史之乱中的诗人。其实这方面我更推荐《长安客》那本书,读得让人唏嘘。

盛唐的那些诗人最悲哀的地方在于,他们是亲眼看着盛世是如何垮掉的。随着盛世的离去,他们的生命也逐一凋零。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攻陷长安,王维被俘,押往洛阳被迫接受伪职,长安光复后,肃宗一朝欲追究王维就任伪职的过错,幸好他的弟弟王缙(不枉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参与平叛有功,情愿用自己的功劳来抵消哥哥的惩罚。后来王维再次入仕为官,又逢弟弟王缙烦了错误,王维用自己的官位帮弟弟赎罪,兄弟两人一起归隐,辞官两月后,王维病逝,距离安史之乱爆发已经七年。

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二年,曾写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人王昌龄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原因不明,王昌龄被杀后不久,睢阳战事紧急,河南节度使张镐传檄闾丘晓援救睢阳,闾丘晓畏敌不前。事后,张镐拿住闾丘晓问罪,闾丘辩解到“自己有亲人要奉养”,希望饶他一名,张镐反问道“王昌龄的亲人谁来养?”逐杀了闾丘晓。算是给王昌龄报了仇。

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三年,李白在投奔永王,永王擅自出兵东巡,遭朝廷征讨,永王兵败,李白被俘遭贬,行之白帝城时朝廷大赦天下,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可至此李白也彻底断绝了入仕的可能,终日写诗饮酒,安史之乱最终平定的前一年,李白病逝。

安史之乱平定后第三年,诗人里做到最高官阶节度使的高适去世。后人对他在李白落难时未能出手相救,多有非议。可那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却流传至今。

安史之乱平定后第七年,最伟大的边塞诗人岑参去世,他亲自经历了大军出征,看到了大唐帝国在西域的军事实力由盛转衰的全过程。

在岑参去世后的一年,伟大的诗圣杜甫去世,如果说安史之乱对前面的那几位诗人是毁灭性打击的话,那对于杜甫来说则是一次涅槃,没有安史之乱,杜甫只是众多诗人中的一位,不会成为诗圣。杜甫的死,代表着盛唐诗人的集体凋零,自此之后,悠悠千年,再无一个时代的文坛可以与之媲美。

很久没有一次写这么多的文字来写一本书,其实我更多的是想表达的是对那个时代的惋惜。因为居住在西安,便少不了游历过多次大雁塔,曲江池,大明宫,也曾在唐城墙遗址公园那亲手抚摸残存下来的城砖。再加上近些年又读了几本写安史之乱的好书,总不免感慨,所谓“一纸兴亡看覆鹿 千年灰劫付冥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