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美文摘抄经典美文情感美文伤感美文爱情美文原创文章
文章荟萃
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心情文章励志文章百家杂谈
散文精选
散文随笔优美散文抒情散文经典散文爱情滋味感悟生活
心情日记
随笔幸福快乐感伤难过无聊思念寂寞随感
诗歌大全
现代诗歌古词风韵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赞美诗歌谈诗论道
短篇小说
爱情小说青春校园都市言情故事新编微型小说现代小说
故事大全
情感故事感人故事童话故事爱情故事哲理故事鬼故事
好词好句
经典句子爱情句子伤感句子哲理句子搞笑句子唯美句子英文句子个性签名
作文大全
一年级作文二年级作文三年级作文四年级作文五年级作文六年级作文

和谐乡村(优秀4篇)

发表时间:2023-07-06 16:56:13  

农村和谐家庭申报材料 篇一

姜志灵和谐家庭申报材料

在舒庄镇大顾村张寨自然村,有一个和睦、温馨、幸福的家庭。这个家庭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但无数点滴却汇聚成一个爱心之家。他们就是姜志灵、张孝侠家庭。姜志灵,现年52岁,是舒庄镇大顾村党总支书记。妻子张孝侠,现年50岁,他们与88岁的老母亲、三个儿子,两个儿媳,三个孙子女组成了美满幸福、四世同堂的十一口之家。家庭成员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团结邻里、携手并肩共担生活中的风雨。

一、互敬互爱,和谐持家

由于夫妻两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姜志灵同志还努力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协调好家庭事务,使整个家庭和谐融洽,和睦相处。与别人喜欢热闹,将时间花费在喝酒打牌等娱乐活动上面相反,他把工作之余的时间都留给了家人,陪伴家人,就算只是一家人在一起聊天,那也是他心目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身为一家之主,他以宽容和理解善待每一位家庭成员,做到“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怀”。作为丈夫,他爱护妻子,与妻子互相关心、互相扶持,夫妻感情融洽,从不为小事争吵;作为父亲,他以身作则,注重对子女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孩子节俭、谦逊、自强的良好品质,教育他们独立自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妻子张孝侠一直站在姜志灵的身后,扮演着贤内助的角色,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她不但独自承担起家中10余亩承包地的耕作,而且照顾着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将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以此默默支持丈夫在外的事业。

和谐的家庭是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谐的坚实基础。姜志灵与爱人张孝侠在生活中他们相互照顾,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结婚多年来,几乎没有因为什么事情红过脸,当意见不统一时候总是能够用理智的态度去沟通。这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常常引来邻里、亲朋的羡慕和称赞。 父母言谈举止,一点一滴对孩子产生很大影响,大儿子姜伟大学毕业后进入联通公司工作,现在是界首市沙南片负责人,大儿媳在邮政储蓄银行上班。二儿子在外务工,二儿媳在家开了一个小型超市。三儿子尚未结婚,在外务工。两个儿子一直没有分开另过,而是和睦相处,婆媳间、妯娌间从未红过脸。由于姜志灵、张孝侠夫妇平时待人接物的一言一行,感染、教育了三个儿子养成独立的品格,孝亲敬老,尊重他人,做事严谨,谦虚谨慎,有远大理想,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搞好邻里关系,热心社会公益。

姜志灵一家人能做到在生活中热心、善良,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相处,经常帮助邻居解决家庭中困难。村中的红白喜事,大家都会找姜志灵张罗,节假日主动走访邻里,街坊邻居关系融洽。乐于为邻里办实事,办好事。哪家有个大事小情,都有他们夫妇忙前忙后的身影,用一腔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该家庭能保持良好融洽的邻里关系,尊重邻居,能带头做好村里要求的有关事项。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活动 ,配合村里开展相关工作,热心公益事业。在自己的位置上,尽职尽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文明和谐家庭,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以身作则,爱岗敬业

姜志灵同志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爱岗敬业,勤奋务实。他参加工作后,先后担任过村计划生育专干、村主任、村党总支书记,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基层岗位埋下头、扎下根,几十年如一日,认真细致兢兢业业。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令法规及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工作制度及流程,从未出现一次差错,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

服务农村构建和谐 篇二

服务农村构建和谐

怀着对农村工作的无比热爱,怀着对美好明天的无限憧憬,我们选择了基层农村这片热土,选择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选择是崇高的,但我们将面临的是更艰巨的挑战,更坚难的付出。农村工作复杂而烦琐,是集文与武的双选之地,更是机遇与挑战的并存之地,是站在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也是一个真正用实践检验自己的最好平台。天将降大任于吾等,又岂能畏惧其艰辛?

新的单位,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我们用足够的信心和勇气面对未来所给予的一切。在全面小康村创建的关键之年,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以致用,我们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创建小康村的工作中去,清理河塘、清除垃圾、整治环境、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到处能看到我们的身影,到处可以听到我们的声音。哪里需要我们就第一时间去往哪里,边学习边锻炼,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时刻以与时俱进的方针指导自己的工作,为决胜小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宝刀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是跨时代的青年,就应当有跨时代的观念,将有限的学识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只有经历了最艰苦的历练,才能让我们有更新的观念、更高的素质、更强的能力、更好的作风,也才能让我们为群众所公认,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为农村工作奉献一份力量。

和谐农村金融体制构建 篇三

和谐农村金融体制构建:国际经验及中国的路径选择(上)

日期:2006-07-1来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自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但是由于体制性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农村金融仍然滞后并阻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和谐农村金融体制,已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

一、农村金融体制研究最新进展:理论综述

国际上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的研究,早期是建立在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基础上。这一理论的奠基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S·肖和罗纳德I·麦金农,他们在1973年先后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较系统地阐述了金融深,化理论。他们认为,人为地压低利率、汇率,使二者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而政府又不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造成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金融制度的落后阻碍经济发展,而经济停滞或落后又制约着金融制度的发展。要解除“金融抑制”,就必须“金融深化”,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过多干预,利用市场调动人们储蓄与投资的积极性。其途径是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放宽对金融体系和市场的限制,使民间金融机构也能适应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和发展,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局面。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正是建立在金融深化理论的基础之上,其理论认为,农村金融资金的缺乏,并不是因为农民没有储蓄能力,而是由于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合理的金融安排,如政府管制、利率控制等,抑制了其发展。其主要政策主张就是要发挥金融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干预,实现利率市场化,实现农村储蓄和资金供求的平衡;取消专项特定目标贷款制度,适当发展非正规金融市场等。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农村金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理论通过对一系列金融危机的研究和认识,得出了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对于稳定金融市场来说,合理的政府干预也是必要的等一系列结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认为,由于存在市场失效的因素,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政府也不能取代市场,而应成为市场的有益补充。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应采取间接调控机制,并依据一定的原则确立监管的范围和标准。农村金融市场亦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放款一方(金融机构)对于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再加上农村的特殊情况,金融机构很难控制农村系统风险,如果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农村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为此,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措施。

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的研究,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如日本的速水佑次郎、美国的弗农·拉坦指出,农村信贷补贴最明显的后果便是信用需求的夸大和信贷有价证券购买力的损失,信贷补贴也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政治化以及信贷在少数人手上的集中,并常常导致信贷机构活力的衰退。印度的苏布拉塔·加塔克、肯·英格森特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营业活动的正规性、乡村银行数量的不足以及营运成本数额等使其一般不会把农民视为有信誉的顾客等,致使其没有取得较大的进步,由此得出在发展中国家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制的重要性。

我国学术界针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推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

林毅夫(2000)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在一些农村地区观察到的信贷短缺可能是由于区域的不平衡、缺乏资金的横向流动、对机构农业信贷的总体限制以及非正式信贷市场发育不足造成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性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彭川西(2003)将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与信贷结构调整的滞后;二是农业产业化与金融专业化相矛盾;三是农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发展不对称;四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差距;五是对农业的政策支持与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相互脱节等。

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白钦先(2004)指出,单一性的、部门性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思路是不恰当的和有害的,因此,呼吁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重构、重组和重建,以实现“三农”发展对金融服务的总需求与农村金融服务总供给相协调、相匹配。

韩俊(2003)通过对农村金融体制分析,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应在于,一是彻底解决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机构不完善,管理水平低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二是通过加强对金融中介的监管、放松利率管制等措施,创造一个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有利环境;三是重新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国外农村金融体制经验借鉴

相对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建设而言,国外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建立比较完备的农村金融体制,很好地支持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类比国外农村金融体制建设的特点,为我国构建和谐农村金融体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参考。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国家,这与其完备的农村金融体制密不可分。美国现行农村金融格局是伴随着美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革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在20世纪以前,美国没有专门的农村金融机构,农业信贷资金几乎全部由商业机构和个人提供。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农业发展对信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商业金融机构及个人的贷款由于数量少、成本高,已无法为农业提供充裕的资金,同时,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这些资本急于在农村寻求出路,正是在这种宏观背景下,美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以1916年创设联邦土地银行为起点,农村金融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1933年建立起生产信贷协会,并在12个农业信贷区设立了12个合作社银行。为了发挥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扶助作用,政府农贷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1933年成立商品信贷公司,其任务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或对农业生产给予经济补贴,借以控制生产,稳定农民收入;为发展农村电力事业、发展农村通讯、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别,1935年成立农村电气化管理局;1946年又成立了专门为贫困农民提供贷款资金的农民家计局;同时,为了促进、帮助农村小企业的发展,维护小企业的利益,在1953年又专门成立了针对小企业提供信贷的小企业管理局。为此,美国完善的农村金融格局基本形成。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革,美国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规范、有效的农村金融体制。其基本格局是:以私营机构及个人的信贷等农村商业金融为基础,以农村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系统为主导,以政府农贷机构等政策性金融为辅助,形成了包括政府主导型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以及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三种体系共同发展的局面。总的来看,美国农村金融制度属于一种复合信用型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提供农业信贷资金的机构中,既有专业的农村金融机构,也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二是在金融组织体系上,一般是合作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存。多种金融机构形成了一个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较好地满足了美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本需要,充分体现出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导向和支持作用。

法国是欧洲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国是设立农村金融体制比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世纪,法国就颁布了《土地银行法》,开始着手建立农村信贷机构,支持农业的发展。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法国农村金融形成了由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互助信贷联合银行、大众银行和法国土地信贷银行组成的农村金融体系。法国农村金融体系属于典型的国家控制式金融模式,其金融机构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并运行的,金融机构的运行还要受到政府的管理和控制。法国最大的农村金融机构农业信贷银行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半官半民性金融组织,其体系是由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地区(省)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和中央农业信贷银行(法国国家农业信贷银行总行)三个层次组成。该体系是在民间信用合作组织基础上由上而下逐步建立起来的。中央农业信贷银行是会计独立的官方金融机构,是法国信贷银行的法人总代表,也是全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最高管理机关;而地方和省级银行都是群众性的合作组织,地方农业互助银行由个人成员和集体成员入股组成,地区(省)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则是由若干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组成,它们都要受中央农业信贷银行的领导。这种体制的优点是便于管理,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与国家政策结合的很紧,甚至可以说是为政府政策服务的。凡符合国家政策和国家发展规划的项目,都优先给予支持甚至贴息。其缺点是各级信贷互助银行独立性较小,受政府干预大,经营效益较差,国家财政补贴较大。

日本农业发展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地少人多,自然条件差,具有小农经营的历史传统。二战以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农村金融体系,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增加农业积累,取得显著成绩。目前日本建立的农村金融体制主要包括合作金融和政府金融两部分,其中民间合作性质的农村金融机构占主体地位,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重要补充。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农协系统所办的信用事业部,是农协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由基层农协的信用组织、都道府县的信用联合会、中央的农林中央金库和全国信联协会三级构成。三级组织均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各级之间也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日本信用合作体系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农村存款,服务对象主要针对在农协系统内部作为会员的农户和农业团体,不以盈利为目的。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合作金融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政府背景浓厚。信用合作体系在创立初期,政府给予很大的支持,时至今日,日本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仍带有一定程度的官方色彩。二是体系内的三级组织之间并无行政隶属关系,上级组织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对下级组织进行指导,整个体系内形成了独立的资金运行系统,保证了合作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三是信用合作体系立足于社区发展,树立为社员服务的理念,金融机构的设立依据立足基层、方便农户、便于管理的原则。四是为了保证合作金融的安全、健康地运行,设立农村信用保险制度、临时性资金调剂的相互援助制度以及存款保险制度、贷款担保制度等制度措施。这种体制将合作金融机构与国家的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紧紧联系在一起,服务领域相对固定,信息资源较为充分,贷款决策成功率较高,同时也易于政府对基础行业的扶植,而且各级信用社独立性较强,经营自主权较大。问题则是业务范围狭窄,资金利润薄,靠政府优惠,财政压力大。

从以上国家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即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农业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以及生产的分散性等特点,导致了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和资金的使用成本都比较高,正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涉足农村金融市场,产生了市场引导的失效。因此,在农村金融体制构建过程中,政府适当干预是必要和有效的。从各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发展来看,在农村金融体制构建早期政府支持与干预的确起到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政府干预并不是金融发展的最终目标,随着金融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干预只能越来越阻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部门性政策倾向以及普遍存在的严重法律和规章性障碍等因素,政府干预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所以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谐农村金融体制构建,首先要把握好“政府干预度”这个问题。

作者:山东经济学院 张志元

肖东平 来源:《济南金融》2006年第06期 (国研网) 和谐农村金融体制构建:国际经验及中国的路径选择(下)

日期:2006-07-1来源: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不足和缺陷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农村金融体制。但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缺陷,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金融抑制状况严重

第一,政府主导下的农村金融机构普遍经营业绩差,效率低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其发展很难突破政府的种种干预,这一弊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体制的健康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到扰乱金融秩序产生大量不良资产,以及农村信用社异化成“二财政”无不与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有重要关系。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农业发展银行大量不良贷款也都存在政府干预的影子。第二,政府对农村金融管制的另一表现就是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不能反映金融资本的供求状况,导致高利贷等民间金融盛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还要接受政府统一管理,要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运行,因此,金融部门只能在政府控制下以“配给”方式提供信贷。一方面低利率借贷因为有“租”可寻,所以不可避免地产生腐败;另一方面贷款不按商业原则运作,不讲效益,不仅浪费了有限的金融资源,而且也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形成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互相抑制的恶性循环。

(二)农村金融结构单一,金融市场效率低下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开放的、多元化和多主体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是农村经济建设的金融保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1996年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并没能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反而使农村金融进一步趋向垄断。改革促使农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市场撤出其贷款业务,并关闭了农业合作基金会和其他非正规金融机构,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正规贷款市场处于垄断地位,而垄断的农村金融市场一般来说是低效率的。随着农业银行在乡镇网点的减少,农发行业务缩小为粮棉油收购贷款,客观上赋予农村信用社独立支撑农村金融主渠道的职能,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不少农村信用社经营业绩差,效率低下,不良贷款居高不下,根本无法承担农村金融“主力军”角色,更不要说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资金需求。

(三)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

我国虽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但这几个金融机构都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其功能定位不清又存在重叠,再加上政府在许多方面又管得太严、太死,导致了现行金融体系根本无法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需要,甚至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太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不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现在的主要业务仅限于粮棉贷款的发放,随着我国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粮棉油购销市场化改革方向日趋明显,保护价收购范围不断缩小,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收缩,且呈不断萎缩之势,农业发展银行的机构和人力资源与现有的业务量相对而言明显存在资源浪费,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更是远远

不够。

中国农业银行资金大量流人城市,其支农作用大打折扣。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国农业银行,其商业追求和政策性诉求是不能两全的,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盈利有限,不断从农村地区撒出也是符合其

商业利益的,但这就大大降低了其支农的功能。

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趋势明显,由于缺乏政策环境的支持,其帮农、扶农的作用也成了一句空谈,表现在许多农村信用社以利润为导向,把资金运用于城市等。

四、构建和谐农村金融体制的对策建议

借鉴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成熟经验,构建和谐的农村金融体制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转换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干预

不可否认,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适度的政府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但政府的干预仅仅是对市场的有益补充,绝不是替代市场作用的发挥。要界定政府的职能边界,该放的要放开放活,该管的要管住管好,“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有时候比市场失灵更可怕,后果更严重。借鉴国外经验,我国政府在构建和谐农村金融体制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行政干预,避免损害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通过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建立农村资金良性循环机制。一是减少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使金融机构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二是减少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市场管制,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满足广大农民资金需求。

(二)开放农村金融市场,放开对民间金融的管制

农村金融结构单一,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的重要原因。农村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大多具有规模小、时间短、频率高的特点,正规金融很难满足这类资金的需求。民间金融具有设立方便、资金使用灵活、服务于民间等特点,应该成为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首先,要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使亲友之间的信贷、农户之,间的资金融通和民间私人银行等金融机构从地下转到地上,并加强监管。其次,放开民间金融的利率管制。民间金融本身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并且一般没有抵押,其利率相对较高也是正常的;另外,利率的浮动也能有效地吸引资金对农村的投入,引导“农转非”的资金回流到

农村,解决一部分农村资金来源问题。

(三)立足于为农民服务,重新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功能定位

借鉴国外经验,各国金融机构在支农职能方面要合理分工,支农信贷制度细化安排。主要安排有: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主要发挥其财政作用,借鉴其它国家通行的做法,今后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扶持重点地区和行业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对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引导,促使商业银行加大对农业地区的投入,比如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县级以下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三农”的比例,政府出台有关的优惠政策或财政补助引导农业银行向农村投放资金等;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为社区发展服务,树立为农民服务的理念,同时政府在政策和管理方面也要加强对合作经济制度的保护措施,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根植于农村,服务于农民;邮政储蓄要进行积极转型,按照市场化、企业化原则,组建

邮政储蓄银行。

(四)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各国农村金融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还要积极发挥能动作用:第一,继续为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财政支持,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为农业发展提供广泛的资金支持。第二,为许多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适当剥离一部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减轻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负担。第三,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利息补贴等,来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贷款。第四,政府主导建立农业保险制度,避免农业发展大幅波动,维

护广大农民利益。

作者简介:张志元(1963—),男,山东青州人,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金融工程与资本市场;肖东平(1982—),男,山东栖霞人,山东经济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和谐农村 篇四

浅谈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

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级领导班子执行力的重要工作。能否做好这项工作,直接关系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关系和谐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加强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有深刻的认识。

1、加强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基层组织,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当地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尤其是农村基层组织在运转过程中,部分村干部不作为、乱作为,以及政令不通等现象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势必会影响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进而动摇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切实把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 1

基础性工作和有力抓手,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加强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特别是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比较落后、农民增收难等问题,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解决。而农村基层组织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在农村的具体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加强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带头人队伍,能进一步把党的政治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出来,把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从而进一步凝心聚力,形成推进农村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3、加强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广大的农村地区,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主战场,村级组织将是我们顺利推进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依靠力量。我们必须加强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让矛盾消解于基层。因为,唯有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克难攻坚,才能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大好局面,才能使全社会呈现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清新气象。

二、加强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的问题透视

当前,村级组织运行不规范,这既有制度层面的缺陷,也有村干部自身素质的原因。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降低了村级组织的整体效能与战斗力,而且可能导致村民自治走向异化。

1、四项民主制度运行不畅,村民自治变成村官“一言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基本运作原则。从我乡的实际情况看,民主选举相对好一些,有一套完整的运作程序,但也有个别村出于某种原因,把一些有钱有势的“强人”选进班子,这些村干部上任后打着为民谋利的旗号,消极懈怠工作,利用权力谋取私利,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方面,村民自治被部分村干部有意无意地理解为“村官自治”,在工作中大搞“一言堂”、“家长制”,对集体事务的决策与管理,非常专横和武断,听不得群众和其他同志的意见。民主监督方面,缺乏刚性监督,一些村的财务村务不能及时公开或全部公开;一些村虽然公开了,但账目含糊,明细笼统不清;还有一些村对重大工作,事前不开会研究,事中事后不通报,民主监督根本无从下手。

2、乡镇缺乏有效调控手段,上级政令遭遇基层“肠梗阻”。实行村民自治,从制度上改变了过去村干部“只对上负

责,不对下负责”的问题,但部分村干部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自己是村民选出来的,只需对村民负责,消极对待乡镇布臵的工作。由于乡镇执政资源比计划经济时代大幅减少,政府职能逐步转向对农村的服务和管理,对于上述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的异化缺乏有效的纠正。在部分村,政府权威失灵,社会管理失控,党和国家的政令遭遇到肠梗阻,甚至断层。村干部帮乡镇做工作要依靠个人的面子和感情,简单的行政命令根本指挥不动村干部。

3、农村派系斗争较为普遍,权力角逐呈现利益“集团化”。选举必然存在竞争,加之宗族、帮派等势力的介入,导致派性长期存在,农村社会矛盾加深。一方面,选举政治是一种计数政治,得票多的人上台执政,得票少的少数人的合法要求容易被忽视,使得一部分人的不安全感陡然产生。另一方面,派系斗争往往导致村两委关系不协调,村党支部认为 “党支部是领导核心,村里的事情应该由书记说了算”,村委会认为“我是自治组织”,“我是多数村民选出来的,村里的事情应该由我说了算”。为了争夺实权,双方矛盾难以调和,在一些村干部个人素质不高的村里,这种矛盾扩大化,演变成无原则、无休止的政治斗争,村级组织陷入无谓的内耗之中,浪费了大量的组织资源。

三、加强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加强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督查考核,加强财政保障,提高村干部素质,严格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

党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加强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的责任体系。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要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各乡镇、相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加强对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为本单位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根据分工抓好落实,建立健全书记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2、完善制度建设,形成加强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的机制保障。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我们要切实加强基层政权的法规和制度建设,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具体制订中,我们应按照宪法的有关规定,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实际出发,对农村基层政权的社会管理权力、公共服务责任以及队伍建设、财政保障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使之有法可依;针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后遇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对有关条文进行修改完善,从立法高度理顺村委会与乡镇政府、村党支部的关系;针对农村基层干部地位低下、不安于农村、不安于其位的问题,有关部门要结合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实际,对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职责、晋升、退休、福利、奖惩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创建一种让更多的人才、财富和文化留在基层的制度,真正做到政治上关心基层干部、生活上优待基层干部、工作上支持基层干部,使基层干部在农村住得下、留得住、干得好。

3、规范督查考核,形成加强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的评价机制。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要深入联系乡镇,指导督促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县委办、县府办和县委组织部可以组成督导组,加强对各乡镇和部门的督促检查。督导组要认真履行职责,及时了解掌握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总结和推广实施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同时,我们要建立目标考核制,全面推行村级绩效考核。

4、提高村官素质,形成加强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的人才保障。村干部素质决定了村级组织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当前,村里直选出来的村干部,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因此,我们要落实培训经费,加强岗位培训、选举培训、学历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以提高村干部的素质。

5、强化财政措施,形成加强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的物质基础。县级要设立农村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村干部报酬、离职补助、教育培训、奖励表彰和村级运转经费等各项经费支出,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补助资金,进一步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县财政要确保配套补助资金到位并列入预算,每年要视财力情况逐步增加。县委组织部、财政局、农办、农业、审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确保专项资金落实到位,使用规范,管理严格,这样,才能确保基层政权调控力建设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