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美文摘抄经典美文情感美文伤感美文爱情美文原创文章
文章荟萃
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心情文章励志文章百家杂谈
散文精选
散文随笔优美散文抒情散文经典散文爱情滋味感悟生活
心情日记
随笔幸福快乐感伤难过无聊思念寂寞随感
诗歌大全
现代诗歌古词风韵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赞美诗歌谈诗论道
短篇小说
爱情小说青春校园都市言情故事新编微型小说现代小说
故事大全
情感故事感人故事童话故事爱情故事哲理故事鬼故事
好词好句
经典句子爱情句子伤感句子哲理句子搞笑句子唯美句子英文句子个性签名
作文大全
一年级作文二年级作文三年级作文四年级作文五年级作文六年级作文

西南“三线建设”与成昆铁路

发表时间:2021-09-02 09:17:44  

三线建设”,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保密,是不见于报端的。即使当时的人们说起,也十分神秘。今天的年轻人,更是少有所闻。本文作者1970年从内地武汉来到云南,在当时的昆明铁路局工程处二段,参予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工作。1977年又在工程处三段,经历了成昆铁路桥梁隧道的维修养护工作,亲眼目睹了成昆铁路的巍峨险峻,令人震撼。

成昆铁路堪称西南地域的人间天路。当年,百万筑路大军,在国外专家认为成昆铁路是铁路修建的禁区里,用简单的工程设备和劳动工具。筑起了屹立在西南边陲的钢铁长城。象崇山峻岭中升腾的一道彩虹,那么地光彩夺目,五彩斑斓。作为一个曾经参与了“三线建设”的当事人,为怀念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并怀着对“三线建设”问题研究的好奇,作者查阅了一些资料。故撰此一文,以飨读者。由于本人阅读到的资料有限,加之行文的表述水平、理论水平欠佳,文中若有不实之处或观点有误,望批评指正。并一同探讨,不尽感激。

一、何谓“三线建设”?

西南“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在1964年至1978年间展开的,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工业体系建设。简单地说,就是在以四川为中心的广大西南地区建立相对于全国独立的、“小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讯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和战略储备体系。

二、历史背景:为什么要进行“三线建设”?

一句话,就是建立中华民族的“战略大后方”。说到三线的来由,就需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1960年中苏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对我虎视眈眈;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咄咄逼人,妄图反攻大陆;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境挑起事端,直接导致中印军事冲突。1964年,美国制定了绝密报告,试图出动空军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并打算联合苏联进行。

美国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就此进行了讨论,并与台湾进行了具体商议。美军航母在台湾海峡举行了核战争演习,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舰发生激战,越南战争规模扩大,并延烧到中国南部地区,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都落下了美国的炸弹和导弹,直接威胁中国安全。北部湾事件后美国全面介入越南战争。

面对战争威胁,中国决定从1964年起转而加紧进行战备工作,在云、贵、川、陕、甘、宁、青等西部省区的三线后方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地区,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离东南海岸线七百公里以上,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成为理想的战略后方。

面对战争威胁,中国人民不得不付出暂时不能更快地提高生活水平的牺牲。1969年,在珍宝岛发生中苏边境大规模武装冲突,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消灭中国内地核基地的计划,并打算联合美国进行。面对再次的战争威胁,于是“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响彻天南海北,每一位中国人都同仇敌忾,全民备战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家家室内挖洞,准备防御战争。

三线建设中,国家在主要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涉及6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重建、搬迁、合并,整个工程规模史无前例。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民工的建设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他们露宿风餐,肩扛人挑,用十几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星罗棋布的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三、工程奇迹——成昆铁路

1958年7月,铁道部西南设计分局(第二设计院)及地质部先后调集了5000多名工程地质勘测人员,完成了1.48万平方千米的地质测绘,钻探量达21.27万米。经过数年努力,勘测比较线路1.1万千米,制定大小比选方案300多个,基本绘制出线路蓝图。

成昆铁路沿线不仅地形复杂,地势险峻,由于历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情况极其复杂,存在着山坡崩坍、落石、滑坡、泥石流等各种不良物理地质现象,至今仍使穿越成昆铁路的人们心惊胆战。新的地质运动也较活跃,全线有500多千米位于烈度7~9度地震区。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修建现代化铁路,必然桥隧密集,工程艰巨。为了跨越地形障碍,全线建有桥梁991座,总延长106.1千米,其中200米以上的大桥113座;开凿隧道427座,总延长344.7千米,其中3千米以上的长隧9座,桥隧总长度占到整条线路长度的41.6%。

为了克服地势高差,全线设计了7处螺旋形、圆形、灯泡形盘山展线,13次跨越牛日河,8次跨安宁河,47次跨越龙川江。

1964年8月,成昆线大会战拉开了序幕。一时间,原先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帐篷点点,红旗招展,在“气死猴子吓死鹰”的悬岩峭壁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由于地形限制,沿线122个车站有42个不得不全部或部分建造在桥梁上和隧道里。从金口河到埃岱段58千米的线路就有隧道44千米,几乎成了地下铁道。穿越全线最高点小相岭(海拔2244米)的沙马拉达隧道全长6379米,是当时全国最长的隧道。

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大渡河大峡谷,成昆铁路关村坝隧道车站。1965年8月12日由铁二局以装药388吨,一次爆破395000立方米,完成了炸山填壑的壮举。夷平了山头,填平两个深谷,造就了这个隧道内的车站,关村坝车站也被称为“一炮炸出来的火车站”。关村坝隧道长达6187米,最大埋深为1650米,是成昆铁路全线仅次于沙木拉打隧道(6379米,当时的全国第一)的第二长隧道,1966年5月竣工。1973年又在昆明端洞口外建明洞80米。在关村坝车站10公里外,建有中国第三个铀浓缩生产基地(兰州504厂迁建)。

工程在各方面支援配合下,进展顺利。1965年末,川黔、贵昆两线接近完成,铁道兵两个师转战成昆线,建设者增加到40万,施工很快达到高潮,按当时的进度原定1968年“七一”建成通车的计划完全可以实现。

1969年8月,在珍宝岛之战后紧迫的国际形势下,筑路大军奋起响应,短短数十天内,数万铁路员工兼程返回工地。9月1日,沉寂两年的成昆铁路北段全面恢复施工,建设者们克服了千难万险,工程一路突进。经过10个月的突击抢建,成昆线南北段终于按期在四川省西昌礼州实现了铺轨对接。7月22日全线试通车,1971年1月1日即正式交付运营。

成昆铁路全长1085公里,全长三分之二是崇山峻岭,洞涧密布,穿越地质大断裂带,高山中有溶洞,溶洞中有暗河,山间河流旁有泥石流,建设者们在奇峰间、溶洞里、暗河中、泥石流旁,用铁锤、钢钎等原始工具开山挖洞,铺排铁路,设计难度之大,工程之坚巨世所罕见,成昆铁路被联合国誉为“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

全路是逢上修路,遇水架桥的典型,桥隧总长占全路的40%以上。有资料介绍,平均每公里就有两位烈士长眠于铁路沿线,全路有16处烈士陵园。这条路是建设者用生命和血汗换来的英雄之路,这种精神在建设的实践中诞生,在后来的建设中永世长存,必将成为教育鼓舞后来建设者震撼人心的教材。

虽然成昆铁路是作为国防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而诞生的,但实际上,它所起到的作用远不止是备战,一位社会学家评称:成昆铁路和攀钢建设至少影响和改变了西南地区2000万人的命运,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成昆铁路与贵昆、川黔、成渝铁路相连,构成了西南环状路网,并有宝成、湘黔、黔桂三条通往西北、中南、华南的通道,彻底改变了建国前西南几乎没有像样铁路的历史。在成昆铁路铺通的同时,1970年7月10日,攀枝花钢铁厂一号高炉正式投产。此后历经二十余年,攀枝花两期工程全部建成。依托成昆铁路,重要的航天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在70年代末被建立起来。

在铁路交通先行的前提下,西南诸省的工业进行全面深刻的再造,建成了基本完备的重工业体系,奠定了现在的发展基础。“三线建设”,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空前的建设战略工程。

四、三线建设中铸就的“三线精神”

20世纪60年代,国家启动“三线建设”,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工人、科技人员和干部听从党和政府的召唤,义无反顾地奔赴祖国的大西南和大西北。“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无私地奉献他们的才华、心血和青春,创造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2018年,中宣部发文将“三线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一起,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常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三线建设者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自愿坚守在不便、落后、艰苦的大西南,用自己宝贵的青春浇铸出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

五、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战略的伟大决策和英勇壮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首先,在物质生产和国防安全上,“三线建设”奠定了交通工业,国防建设的发展基础,起到了强基固本的作用,满足了备战和国家安全的需要;“三线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工业的整体布局,缓解了中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为内地落后的偏僻地区带来了现代工业技术、人才以及文化,缩短了与较发达地区差距40至50年,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拉动作用,这对后来的西部大开发和当今的“一带一路”建设都有积极的贡献。

其次,在政策借鉴上,“三线建设”可能要算新中国经济改革最早的先行试验特区,它的建设与后来的沿海经济特区的设立具有先行的示范和借鉴作用。它适合中国国情,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坚定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再次,在精神财富上,当年轰轰烈烈的战斗激情,艰苦卓绝的精神,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转型似乎已成历史,但留下的大量工业建设遗存,通过数百万工人、农民、技术人员和解放军官兵凝结成巨大的宝贵精神财富——“三线精神”永远值得后来建设者以至中华民族深刻铭记和发扬光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