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愎自用成语典故
刚愎自用成语典故
导语:“刚愎自用”成语由“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变化来,意思是倔强固执,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刚愎自用成语典故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释义]刚:强硬。愎:固执;任性。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用:自以为是。固执任性;自以为是。
[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正音]愎;不能读作“fù”。
[辨形]愎;不能写作“复”。
[近义]我行我素
[反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用法]含贬义。形容人任性;自以为是。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联合式。
[辨析]~和“我行我素”;都有“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己做自己的”意思。但~含贬义;偏重在“顽固任性;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偏重在“照平常的一套去做。”
[例句]:老王这个人太~;根本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成语故事]公元前597年春(春秋时期),楚国打进郑国,郑襄公裸体牵羊迎接楚庄王,并苦苦求饶,取得了楚王的同情。当年夏,晋国派军队救援郑国。晋军南下,兵临黄河时,晋军中军主帅荀林父想退兵,并提出等楚国军队回国后,再出兵攻打郑国,讨伐背叛者。荀林父的副手先縠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不行”,并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军队勇敢、文臣武将尽力的关系。现在失去了诸侯(指郑国背叛晋国亲向楚国),不奋勇当先,不能说是尽了力。有敌人不去攻打,不能说是勇敢。要是由于我们而失去霸主的地位,不如死了。”先縠还说道:“率军出征,遇到强敌而退却,这不是大丈夫的气概;担任军队统帅,而终非大丈夫,唯有你们能做得出,我办不到”于是他率领所属部队渡过黄河,继续前进。荀林父的部将根据这一形势,分析进和退的得失利害关系,最后一致劝荀林父率兵渡河。
楚国军队想北上,到饮马黄河时再回国。听说晋军已渡河,楚王想退兵返国。其宠臣伍参想战,而令尹(官名)孙叔敖则不想战,并说:“去年打陈国,今年攻郑国,不是没有战争。战而不胜,您伍参的肉够吃的吗?”伍参说:“如果这次打胜了,就足见您孙叔敖没有谋略了;不能战胜,我的肉将在晋军之手,还能吃得上吗?”令尹转车反旗,伍参对楚王说:“晋国现在从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执行命令;其副手先縠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指中军、上军、下军之首领)想统一行事也难以办到,就是想听从命令,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大家听谁的?这一仗,晋军必败。”楚庄王无奈只好命令令尹调转战车向北,驻扎于管地以待晋军。
刚愎自用成语典故
刚愎自用
释义
刚愎:倔强,固执。自用:自以为是。非常固执自信,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出处
春秋·左秋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楚军与宋国作战完毕,正在撤退途中。晋军统帅苟林父和其他将领在分析敌我形势后,都认为此时不宜进兵攻击楚军。而中军副将先毅却主张开战,并悄悄带自己的部队去追击楚军。荀林父接到报告,为了保存先毂的那队晋军,只得下令所有军队跟随前进。楚军听说晋军正在追击他们,大夫伍参主张应战,令尹孙叔敖则极力反对。伍参对楚庄王说道:“晋国中军主将新上任不久,还没建立起发号施令的威信,而且他的助手先縠是个刚愎自用的人,绝不会听从主将的指挥,因此这种情形对我们非常有利,楚军一定会大胜晋军。”楚庄王觉得他的分析很有道理,便下令全军回师北进,最后果然打败晋军,大获全胜。
推荐文章:
- ·形容小孩的成语
-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
- ·then的用法和位置
- ·细心的成语
- ·驿路梨花中梨花的象征意义
- ·不徐不疾是什么意思
- ·形容抓住机遇的成语
- ·我的女儿13岁了我该怎么教育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要内容概括
- ·悯农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倒拔垂杨柳情节概述
- ·形容冬天天气寒冷的成语
- ·摊丁入亩是哪个朝代
- ·another+数词=数词+more
-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么
- ·唐代最高成就是诗还是散文
- ·和桥系的成语
- ·长安三万里讲的是什么
- ·阳春白雪成语解析
- ·唐代著名诗人23个
- ·四书五经是什么家思想的核心载体
- ·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出自哪里
- ·俄罗斯文学三巨头是谁
- ·成语解释白云苍狗
- ·岑参最有名的十首诗
- ·形容好忙的成语有哪些
- ·感悟人生的经典成语
- ·形容人生迷茫的成语
- ·鲁人徙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冬天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