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结束了五代十国

时间:2024-09-18 14:39:15 | 文章来源:教育宝

标志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是北宋建国,而这种局面的形成,又是谁带来的呢?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更加了解一下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吧。

谁结束了五代十国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简介

赵匡胤(公元927年—公元976年),即宋太祖,北宋开国皇帝,宋人又尊称他艺祖,于建隆元年正月初四(公元960年2月3日)至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公元976年11月14日)期间在位执政16年。

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公元927年3月21日),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桥东),乳名香孩儿,后随全家迁居东京(今河南开封)。后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年),二十二岁的赵匡胤应征进入后汉枢密使郭威军中,并结下“义社十兄弟”。郭威起兵反汉建立后周后,赵匡胤被任命为禁军近卫班的东西班行首。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赵匡胤在随征高平(今山西高平)、淮南等地时屡立战功,受到周世宗重用,接连晋升至殿前都点检。周世宗离世后,他七岁的儿子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利用“”主少国疑“的时机,和拥护他的”义社兄弟“一起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并在崇元殿举行禅代仪式,以示皇位为周恭帝禅让,同年正月初五,赵匡胤代周称帝,建立宋朝,改元建隆。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在东京(今河南开封)骤然逝世,享年五十岁,葬于永昌陵,庙号为太祖,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又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被加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在位期间,赵匡胤对内通过收兵权、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弱化相权、分化禁军两司统领权、设殿试废除公荐加强皇权;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进行统一战争,接连并取荆湘、后蜀、南唐等割据政权。外交上对契丹采取防御为首的外交政策,和高丽来往密切。经济上通过劝农耕、招抚流民等方式来恢复农业生产,创立了用军士代替民夫服力役的夫役方式。文化上归聚各地藏书,修史书、编《应天历》、颁药典《重定神农本草》。出于”保境息民“的考虑,赵匡胤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妥协政策。宗教上停止了对佛教的打压,刻成《开宝经》,为防宗教被用来颠覆朝廷政权,禁止僧人和道人私习天文地理等阴阳术学科。

赵匡胤开建宋朝,恢复经济,使治下百姓不再继续承受战乱之苦。其施政举措也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留下了参考。但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对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有所影响。

陈桥兵变简介

陈桥兵变(960年2月2日)又称黄袍加身,是宋太祖赵匡胤发动的一场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于公元960年发生于陈桥。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继位。此时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兼任殿前都点检手握军政大权。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春正月初一(1月31日),边境急报,北汉联合契丹入侵。周恭帝诏令赵匡胤领兵抵抗。2月2日,赵匡胤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晚将士们发动兵变,将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接着赵匡胤率军返回京城,周恭帝禅位。赵匡胤登基称帝,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陈桥兵变是一场少有的兵不血刃的兵变事件,整个兵变过程水到渠成,没有遭遇强力抵抗,也没有生灵涂炭。正是因为这种和平的权力过渡,开启了唐宋之际天下由乱而治,由分而合的根本转机,对两宋社会产生了积极的规范和影响。客观来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原因分析

陈桥兵变之所以水到渠成,原因分析有以下几点:

第一、五代十国时期,门阀政治被瓦解,皇位的传承有了较大的宽泛性和灵活性,不再局限于家世、血缘。而改朝换代时,臣子不再忠于一家一姓,成为了某种社会共识,所以陈桥兵变的发生会得到更多宽容与理解,这是一个大的背景原因。

第二、赵匡胤的势力已经发展成熟。他跟随周世宗征战,深受器重,获得了对后周禁军的选拔权,赵匡胤担任殿前都指挥使,成为禁军高级将领之一,对基层军官有一定的决定权,积攒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赢得了军心。

第三、五代十国时期,兵变时有发生,当时的人们已经司空见惯,这就减小了陈桥兵变的外部阻力。

第四、赵匡胤实行兵不血刃的方式发动兵变,没有发动战争,不危害百姓,厚待前朝诸臣与周恭帝、符太后,这为其赢得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