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二十世纪初有一位知名教科书作家,她在1919年的一本书里写道:哥伦布的时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他们相信大西洋里到处都是巨大的怪物,大到可以吞噬船只,海洋的尽头则是万丈深渊,海水在这里倾泻而下,形成可怕的瀑布,船只航行到这里就会坠毁。而哥伦布却坚信地球是圆的,他不得不与这些愚蠢的观念作斗争,以便说服西班牙女王支持他,向西横渡大西洋寻找到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地球大致呈椭球形。
地球自转的效应使得沿贯穿两极的地轴方向稍扁,赤道附近略有隆起。从地心出发,地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高了43千米(27英里)。因此,地球表面离地球质心最远之处并非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而是位于赤道上的厄瓜多尔钦博拉索山的山峰。
地球的参考椭球体平均直径约为12,742千米(7,918英里),约等于(40,000km)/π,这个整数并非巧合,而是因为长度单位米的最初定义是经过法国巴黎的经线上赤道与北极点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
由于局部地势有所起伏,地球与理想椭球体略有偏离,不过从行星尺度看,这些起伏和地球半径相比很小,最大偏离也只有0.17%,位于海平面以下10,911米(35,797英尺)的马里亚纳海沟与海拔8,844米(29,016英尺)的珠穆朗玛峰只产生0.14%的偏离。
若把地球缩到台球大小,地球上像大型山脉和海沟那样的地方摸上去就像微小瑕疵一样,而其他大部分地区,包括北美大平原和深海平原摸上去则更加光滑。
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如同其他类地行星一样,可根据化学性质或物理(流变学)性质分为若干层。然而,地球的内、外核具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其他类地行星所没有的特征。地球外层是由硅酸盐矿物组成的地壳,下面又有一层黏稠固体组成的地幔。
地幔和地壳之间的分界是莫氏不连续面。地壳的厚度随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从海底的6千米到陆地的30至50千米不等。地壳以及地幔较冷、较坚硬的上层合称为岩石圈,板块也是在这个区域形成的。
岩石圈以下是黏度较低的软流圈,岩石圈就在软流圈上方滑动。地幔晶体结构的重大变化出现在地表以下410至660千米之间的位置,是分隔上地幔及下地幔的过渡区。在地幔以下,是分隔地幔和地核的核幔边界(古氏不连续面),再往下是黏度非常低的液体外地核,最里面是固体的内地核。
内地核旋转的角速度可能较地球其他部分要快一些,每年约领先0.1–0.5°。内地核半径1,220千米,约为地球半径的1/5。
谁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麦哲伦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1、概念提出
地球是球形这一概念最先是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从实践上证明“地球是圆的”的麦哲伦的船队横渡大西洋,进入太平洋、印度洋、好望角,最后回到欧洲,1522年9月6日,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历时三年,忍受了千辛万苦,终于绕地球航行一周回到西班牙,第一次用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2、麦哲伦的简介
斐迪南·麦哲伦,全名费迪南德·麦哲伦,(1480年-1521年),探险家、航海家、殖民者,葡萄牙人,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险。
3、人物影响
这是有史以来最漫长的跨洋远洋航行,比哥伦布西渡大西洋、达·伽马斜渡印度洋都远得多,前苏联史家估算他们在三个多月百余天里至少航行了1.7万多公里才横渡了太平洋到达亚洲菲律宾群岛的边沿。这就把人类的跨洋远航能力推上了一个新台阶,使人们坚信凭借木帆船也能横渡世界上任何大洋,包括最大的太平洋。
推荐文章:
- ·历史名人司马徽生活在哪个历史时期
- ·太阳的温度
-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下一句
- ·关于夏天的古诗
- ·单糖双糖和多糖有什么区别
-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 ·命门在哪个位置
- ·古代赞美老师的诗词
- ·铬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 ·青春期仇视父母多久会好
- ·白堤与哪位诗人有关
- ·素数的定义
- ·土地改革的原因
- ·三峡的中心思想
- ·食物链的定义
- ·冰心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中心思想
- ·才高八斗出自谁之口
- ·核能来源于哪里
- ·初中家长教育孩子的困惑
- ·上海适合小朋友玩的地方有哪些
- ·司马相如文学成就
- ·人在画中游的上一句和下一句是什么
- ·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上一句
- ·长沙适合孩子玩的地方有哪些
- ·与自己10岁的女儿怎么沟通
-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 ·跟花有关的谚语
- ·跳梁小丑是什么意思
- ·爱因斯坦的故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