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时间对应表

时间:2024-10-17 16:50:27 | 文章来源:教育宝

在我国古代,人们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对应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很多人都不知道十二时辰和现在的时间是怎样对应的,下面将对十二时辰进行详细介绍。

十二时辰时间对应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十二时辰的历史:

在我国古代,基于日月运行以及人类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活动规律划分的分段计时制度,是沿用历史最悠久的古代计时法。

分段计时制度下,人们最为熟悉的“十二时辰制”大约产生于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后,由当时参加改历的天文学家首先提出。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月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这套计时方法为人们所接受并沿用下来,《汉书·翼奉传》中载有元帝初元元年“日加申”,意为太阳位于申的时刻,后又进一步简化为“午时”等,用十二地支单独命名。此外,人们还用“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样更加形象的别称,分别对应子时、丑时、寅时等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与动物联系一起的寓意:

相传古代人民为了方便记忆,又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出没的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子鼠】鼠类在子时最频繁出没,最活跃。

【丑牛】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牛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大事。丑时,农家会起身喂牛。

【寅虎】昼伏夜行的虎在寅时最凶猛,农家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

【卯兔】卯时天亮了,兔子会跑出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

【辰龙】辰时最容易起雾,相传隆回在此时出现,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蛇】巳时艳阳当空,蛇会在此时爬出洞晒太阳,巳时可以说是蛇最活跃的时刻。

【午马】午时是太阳最猛烈的时候,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同时马的性子也像太阳一般火烈。

【未羊】未时的草都晒干了,在这时放羊最合适。

【申猴】申时,太阳偏西,天气清爽,猴子开始玩耍啼叫。

【酉鸡】酉时,太阳快下山了,鸡们开始归巢。

【戌狗】狗和人们一起在戌时巡视,狗开始守门口。

【亥猪】夜深时分肥猪会拱槽,主人想要猪长得更肥,就要在亥时起身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