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哪里
想要了解一句话的意思,了解这句话的出处是很重要的。通过对作者与写作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的明白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句很有名的话,现在多用来形容那些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那这句话出自哪里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哪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
《后出师表》原文: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写作背景:
《后出师表》是诸葛亮二次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具体历史背景如下: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向刘禅呈上《前出师表》以后,迅速率师进驻汉中。
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出师北伐祁山,蜀军占领了魏国陇右三郡,后因街亭、箕谷的失利而结束了第一次北伐。
同年,魏国大举伐吴,魏将曹休为吴将陆逊所败,张合东下,关中极为虚弱。诸葛亮认为时机难得,准备二次伐魏。针对蜀中不少大臣的疑虑,诸葛亮于建兴六年冬十一月(即228年11月)二次北伐前,再次上表,苦心孤诣,申明讨伐的决心,故而后世称之为《后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代表人物三个:
1、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南宋的民族英雄”。他在政治上主张抗金抗蒙,军事上英勇善战,文化上提倡“文以载道”。他虽然在战争中失利被俘,但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
2、张载:
张载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宋明理学的先驱”。他致力于研究哲学和社会问题,提倡“民本思想”,主张“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他终生致力于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对宋代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孙中山: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的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国父”。他倡导三民主义,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他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了卓越贡献。
怎么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这句话: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状态,是一种敬业精神的极致体现,是愿为一项事业兢兢业业,愿为一种理想夙夜在公,愿为一份信念投入一生。这种敬业精神与每一位工作者都息息相关。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者,无不具有这种对工作对事业的奉献、勤奋、刻苦、执着、专注的精神品质,这意味着吃苦的决心、刻苦的努力、艰苦的付出,和不苦尽不轻易甘来的过程。正如韩愈在《劝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事业精诚于勤奋认真,而荒废于嬉闹草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境界,距离我们每个人都并不遥远。如果我们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就能在旁人看着苦、自己感觉乐的事业中“衣带渐宽终不悔”,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自我,就能在有限的工作中感染出无限的力量。而一份份工作、一个个岗位,将一个个零散的个人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一个国家来说,只有每个个体在各自社会坐标上扮演好角色、发挥好作用,才能汇聚起民族圆梦的恢弘力量,积蓄起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决不能缺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推荐文章:
- ·造纸术发明于哪个朝代
- ·联合国的首要宗旨和目的是
- ·healthily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上一句是什么
- ·货币的演变过程
- ·杜康酒发源地在哪里
- ·《我是猫》讽刺了什么
- ·豪放派代表人物
- ·正负极怎么分颜色
- ·人体血液总量是多少cc
- ·电场强度的方向和电场线的方向一样吗
- ·商鞅变法是谁提出来的
- ·围城的故事情节采取什么移动的结构
- ·命门在哪个位置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哪里
- ·classic和classical的用法和区别
- ·彼得一世改革的特点
- ·人穷则反本的反什么意思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哪一年
- ·奉天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 ·一英里等于多少米
- ·大化改新的背景
- ·详略得当的好处答题格式
- ·题西林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 ·多边形的外角和公式
-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和经验
- ·管仲是哪个朝代的
- ·牡丹亭的作者是谁
- ·hear的过去式
- ·以梦为马随处可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