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涧中的闲字好在哪里

时间:2024-12-04 15:43:07 | 文章来源:教育宝

《鸟鸣涧》虽然是一首五言绝句,字数比较少,但是他每一句都有着非常美的表达,其中最著名的一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流传广泛,其中的闲字鲜明的表现出当时作者的一种心境,具体解析请看接下来的文章内容。

鸟鸣涧中的闲字好在哪里

“闲”字好在: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

鸟鸣涧中的闲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鸟鸣涧》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或闲适恬静的情致,陶然忘机的心境,摈弃世尘的隐愿。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全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闲”的意思是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表现了作者对平静,闲适的环境的喜爱之情,“月出惊山鸟”显示了他作为禅者的心境,也衬托了当时盛唐的和平安定的状态。《鸟鸣涧》的背景是繁华安定的盛唐时期,诗人在没有事的夜晚注意到了桂花的飘落,惊叹夜晚的安静和空寂,用心听鸟鸣的声音,表达出他内心的宁静和淡泊,但又富有优雅情致,心境和环境互相契合有互相作用。

作品原文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作品赏析

这首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闲静。不管是写人,还是写景,都把闲静写足了。诗歌的一开始就直接说人的安闲宁静:“人闲桂花落”。人闲静到了可以觉察桂花的飘落。桂花之小巧,尽人皆知,而桂花的飘落可以说是悄无声息的,但是偏偏被诗人感知到了,这正是诗人内心宁静的一种体现。试想,如果一个人心烦意乱,他会不会觉察到如此细微事物的变化?当然不会。

诗歌的第二句也是写静:“夜静春山空”,写山的静。山静到了什么程度?夜晚的山中静得出奇,好像一切都静止不动似的,因此在作者看来,这好像是一座空山,什么都没有。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才会如此沉静。

由此也引出了下面两句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山中如此寂静,以至于月亮升起来时,好像让栖息的山鸟受到了惊吓,不时地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着。

这里的“惊”字用得很妙。月亮升起来,本来没有任何的声息,没有一点点动静。此处偏偏用了一个“惊”字,好像是月亮的升起惊动了山林中的鸟儿,把鸟儿从沉睡中惊醒。这个表达十分新鲜、新奇。这两句诗和上一句有密切关联,依然是在表现山的幽静、空寂,用动的表象来写静的本质。由此看来,后两句诗表面是写山鸟,实际上仍然是在写山林的幽静。诗人只是用了一种衬托的手法,化动为静、以动衬静,山鸟的惊醒和不时的鸣叫就是为了衬托山林的幽静。

这也让我们想起南朝诗人王籍的一首诗《入若耶溪》,其中有两句特别有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和鸟的鸣叫衬托出山林的幽静,这首诗和王维的诗有相通之处。或许王维在云溪别墅小住的时候,也想起了王籍这首《入若耶溪》,受到启发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一首小诗有静有动,人、夜、山都是静的,花落、月出、鸟鸣是动的,动是为了衬托静;有景有人,景是山林之景,人是幽居之人。写景是为了写人,写山林的幽静,实质上是写人内心的寂然无声、了无挂碍。

前人解读这首诗时说:“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一连用了四个“闲”字来点明这首诗的妙境。

如此看来,王维的《鸟鸣涧》与其说是一幅宁静的春山夜图,不如说是给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应该追寻的心理状态。如何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如何在喧嚣烦扰的城市生活中,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可以诗意栖居的闲静之地,这首小诗应该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