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提起春秋战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战乱不断。这是事实,但是除了战争之外,这一时期也是文化飞速发展时期。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1、胡服骑射
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2、窃符救赵
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13、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14、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15、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
勾践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6、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
这则故事是韩非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17、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
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18、毕万昌大
出自《左传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
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19、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20、常存抱柱信
出自《庄子盗跖》,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21、表里山河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
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
22、甘拜下风
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兵所俘获,晋大夫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秦穆公劝说道:“二三子何其担忧也!寡人准备请晋君去我秦国,岂敢太过分呢(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话)?”
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
“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仅天地共鉴,我们在下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风”原是谦恭卑怯的举止,后逐渐又演化成“甘拜下风”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
23、背城借一
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背城借一“。
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战求和,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24、班荆道故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
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25、苌弘化碧
出自《庄子外物》。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
苌弘死于蜀,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26、悬梁刺股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
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27、操刀伤锦
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28、楚幕有乌
出自《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
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29、丁公凿井
出自《吕氏春秋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
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30、大义灭亲
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
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
《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31、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天运》。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
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觉得样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
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
32、呆若木鸡
出自《庄子达生》。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派人反复催促,纪渻子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
庄子用这个故事,原义是指为了说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经过人为的训练,也能积习成性,达到改造“物”的目的。但是传到了后世,却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神态,则全用为贬义。
33、盗憎主人
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春秋时,晋伯宗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
“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盗窃、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34、得鱼忘筌
出自《庄子外物》。庄子说:“筌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后世用“得鱼忘筌”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
35、断织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孟子被后世誉为“亚圣”,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孟子年幼时,他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于贪玩而没有上学,他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拿起剪刀,割断正在织布的织线。
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大学者。后来就用“断织”为勉励努力求学,不可中道荒废的典故。此外人们也用断织来表示贤妇劝学。
36、高山流水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伯牙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一天夜里,伯牙乘船游览。弹起一首《高山流水》,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岸上子期叫绝不已,伯牙兴奋极了,此后二人成为至交知己。
37、高枕无忧
出自《战国策·齐策》。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冯谖是投奔田文的一个门客,在没有任何功劳的情况下,再三向田文提出丰厚的待遇,田文都满足了他。他后来担任了替田文向农民收租的任务,但是他却将所有的契约,免去了农民的负担,为田文在国民中赢得了好的名声,而在田文受到齐王怀疑的时候,田文封地的民众争相迎接。
而冯谖在这个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他通过让梁国重金聘用田文,从而使齐王害怕田文为梁国服务而使其国家强大,就命请田文为齐国相。于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间都在齐国为相。
38、利令智昏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司马迁在文末的评述中说:“鄙谚曰:‘利令智昏。’长平一战之前,秦攻打韩,韩国的一部分土地与韩国本土失去了联系,这一块地就是上党地区,韩国便把它割让给秦国,以求苟且。但是上党的军民痛恨秦国,他们在冯亭的带领下要求向赵投降。
在赵国内部,关于是否接受冯亭的投降起了争议,一部分人认为,接受投降,必然引起秦国的恼怒,到时候,秦必定大举来攻打,这是赵国不愿意看到的。
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一部分人则主张,上党地区是咽喉要地,且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乐而不为。赵国最终接受了上党的投降,并由此引发了战国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
39、兵不厌诈
出自《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春秋时期,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之后,因为后继不力,退出了霸主地位。在整个中华大地,一个新的霸主呼之欲出。而楚、秦、晋都是有力的争夺者。
这个时候,楚国与晋国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楚欲称霸必须向北进,而晋又如何肯向楚国低头。公元前633年。楚攻宋,宋虽然不失为一个二等强国,但也绝非是十七正盛的楚国的对手,宋向晋求救。
这个时候,晋国出了个公子重耳,他在王位的争夺中败下了阵来,无奈之余。晋国并未派出大军与楚国正面交锋,而是攻打了楚国的附庸国曹和卫。
楚国于是派并前来与晋决战,战争初期,楚占据上风,晋却使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使得秦齐皆助晋国。此时,楚成王见局势对己不利,便下令撤退。但是楚军主将子玉一心与晋决战,于是带领部队前来与晋军交战。
晋文公重耳当初争夺王位失利,被迫离开晋国落难他国的时候,一些小国却并不礼遇他,而楚王却给了盛情款待了他。
楚王问重耳,如果他日你当上晋国国君,如何报答我?重耳恭敬的回答:如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于此时),再与您交战。
晋国面队来势汹汹的楚军,就主动的退后了三舍的距离,到达城濮。晋军的主动后退起到了诱敌深入(这个词的典故应该是出自于毛泽东,而不是战国时期)的目的,也履行了当初重耳的诺言,可谓一石二鸟,得了便宜还卖了乖。
最终,晋在城濮大胜了楚军,战争的过程就不必讲了,大家都清楚。楚国完败,子玉继承了楚军主将在战败后自杀的传统,但也不能用“惨”字来形容楚国,毕竟楚军主力还在,并未太多的伤及筋骨。
这一战确立了晋的霸主地位,楚国也并未完全退出霸主的争夺,但秦晋在此一段时间内成为争霸的主角。
兵不厌诈”近乎完美的表现在了整个大战过程中,这也是晋国的优良传统,也是“诈”的最完美最忠实的执行者,秦楚等国常常是其玩弄的对象,例如赵盾先迎秦军,以立襄公弟,后反悔,不迎接不说,反而派并攻打护送的秦军。
晋之后,秦国人优良的学习传统得到了发挥,也在“诈”字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和氏壁、骗楚王入秦扣押等等,可谓学有所成;而楚国在“诈”字上自然比不上前两位了,吃亏当然也就是不计其数了。
40、马首是瞻
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春秋时期,晋国作为中原大国,处于天下的政治中心和地理中心,其他大国如要称霸,必须要过晋国这一关,反之,如果晋国要确立其霸主地位,也必须击败其他的挑战者。
所以,秦、楚都与晋国发生过多次的大规模战争,总的来说,各有胜负,任何一方都没有确立绝对的优势。
在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的时候,晋国率领着其鲁、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郑等附庸国向秦国发动进攻,并且一路打到了咸阳的附近。
秦军的顽强的拒绝求和,并在泾水上下毒,联军伤亡不少。联军统帅荀偃于是下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意思就是说:“鸡鸣套车,填塞水井,铲平土灶,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前进”。
但是联军并不是团结一气,各国军队只是拼凑起来的,并不齐心。栾黡首先就违抗命令,带领下军回国了。荀偃没有办法,也就只好下令诸侯军队全部撤离了秦国。
总的来说,荀偃大有破釜沉舟,团结一致,共同对秦军发动致命一击的决心,无奈,诸侯军队各怀鬼胎,哪能按照他的意思去办,失败是必然的结果了。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
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名人数不胜数,著名的有:
一、王侯:秦始皇、齐恒公、齐威王、秦穆公、秦孝公、楚庄王、魏文侯、燕昭王、越王勾践、吴王阖闾等。
二、政治家:管仲、百里奚、晏子、李悝、商鞅、范睢、吕不韦、李斯等。
三、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鬼谷子、韩非子、列子、杨子等。
四、军事家:孙武、吴起、孙膑、白起、廉颇、李牧、王翦、尉缭子等。
春秋战国时期名将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名将其实更多体现于谋略方面,虽然如今来看这些人的谋略其实也很简单,但由于早期战争受“礼制”影响较大的原因,这些人的战法在当时已经是极大的创新。
1、曹刿,长勺之战。曹刿也称曹翙,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乃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管仲劝阻,发兵攻打鲁国,鲁国因此前多次被齐军打败,因此面对齐国进攻鲁国上下十分恐慌,而曹刿则主动求见鲁庄公请求出力。齐军与鲁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兵车,鲁庄公本想击鼓迎战,曹刿则进行了劝阻,直到齐国三次击鼓进军,曹刿这才让鲁庄公击鼓出兵,结果齐军大败。战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为何能够取胜,曹刿便说出了著名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说。
2、荀息,假道灭虢。荀息,姬姓,原氏,名黯,字息,是春秋时期晋国有记载的第一位相国。晋献公时期,晋国想要吞并虞和虢两个小国,然而这两国之间关系却极为不错,互成掎角之势,于是荀息便献上计策,让晋献公以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两件宝物送给贪心的虞公,虞公对此十分高兴。之后,晋国找借口讨伐虢国,并向虞国借道,虞公因两件宝物的原因而同意。之后,晋国出兵伐虢,没有了虞国帮助的虢国很快被灭,而晋国在班师途中,再度将掠夺的很多财产分给了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竟然同意了晋国大军暂时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的要求,结果很快虞国也被灭了。
3、先轸,城濮之战、崤之战。先轸是曲沃人,是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而其军事生涯最为著名的便是城濮之战和崤之战,我们便来说说崤之战,此战乃是历史记载的第一场伏击战。秦国欲霸中原,但东出道路却被晋所阻。前628年冬,秦国便趁着金文兵病逝,晋襄公刚刚继位的时机,长途奔袭郑国,但却被郑国发觉,秦国只好改变计划,灭掉了晋国的邻国滑国后班师。先轸见秦国挑战晋国霸主地位,于是主张狙击秦军,在崤山狭窄之处设伏,当秦军路过崤山时,结果遭受伏击而遭受惨败,秦军孟明视等三名主将被俘虏,军队更是全军覆没。
4、孙武(伍子胥),柏举之战。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被尊称为兵圣,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著名的《孙子兵法》。春秋末期,吴国崛起,与楚长期争霸于江淮。前506年农历四月,晋国指使蔡国攻灭楚国附庸沈国,楚国同年则派兵攻打蔡国,吴国君臣认为伐楚时机已到,于是以救蔡为名出兵伐楚。伍子胥与孙武商议之后,以奇袭的方式迅速挺进汉水东岸,之后则在柏举以3万兵力大败楚军20万主力,进而攻占楚都郢都,楚国差点因此灭国。
5、司马穰苴,抵抗晋、燕军队。司马穰苴又称田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乃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军事家,相传留有《司马兵法》,被尊为武庙十哲之一。齐景公时期,晋国和燕国经常侵扰齐国边境,令齐景公寝食难安,大夫晏婴便向齐景公推荐了司马穰苴,齐景公与其谈论之后极为满意,任命其为大将,领兵抗击晋国和燕国军队。
除了以上几位之外,春秋时期堪称名将者还有管仲、百里奚、蹇叔、叔孙敖、文种、荀林父、郤克、栾书、子玉、孟明视、养由基、范蠡、狄虒弥、叔梁纥、秦堇父等等。但正如前文所说,此时的名将与后世我们印象中的名将还是有较大差异的,他们更多体现在谋略方面。
战国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礼乐”的全面崩坏,此时的战争已经完全脱离了“礼制”的束缚,因此这一时期的战争不仅极为频繁,而且战争形势更加多样化,阴谋诡计层出不穷,使得将领的指挥艺术得到了更大的施展舞台。
1、吴起:阴晋之战。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人,乃是战国初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著有《吴子兵法》,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位列武庙十哲之一,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前389年,秦国出兵50万攻打魏国西河郡,吴起则经魏武侯同意率领五万名没有立过功的士兵反击秦军,秦魏两军于阴晋大战,因魏军士气高昂、将士用命,终于以五万魏军打败五十万秦军,成功保住河西。
2、孙膑:围魏救赵、围魏救韩。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因受庞涓迫害而身受膑刑,之后投奔齐国,成为战国时齐国名将,曾辅佐田忌以“围魏救赵、围魏救韩”之计取得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著有《孙膑兵法》,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和宋武庙七十二将。我们来看看孙膑的成名战“围魏救赵”,赵国于前354年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魏国于是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于次年向齐、楚两国求救。齐王派田忌、孙膑率兵救援赵国,在孙膑的建议下,齐军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佯攻魏国平陵,主力却直扑魏国都城大梁。魏国都城遇险,庞涓只得权力回救,结果在桂陵遭遇齐军伏击,庞涓惨遭战败。
3、白起:长平之战。秦国白氏,名起,郿邑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战国四大名江之首,位列武庙十哲。白起一生经典战役极多,例如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等等,而其中尤以长平之战最为著名。毫无疑问,白起是最善于打歼灭战的名将,尤其善于捕捉战机。长平之战爆发之后,秦赵两国先后换帅,秦国以白起取代王龁、赵国则以赵括换下廉颇,之后赵括率领赵军发动全面进攻,因不知秦国换帅、增兵而中计,但却被白起抓住机会截断退路,最终聚歼于长平战场,四十余万赵军全军覆没。
4、匡章:五十天灭燕。陈姓,田氏,名章,战国时期齐国名将,人称章子或者匡子。匡章可以说是大家比较陌生的一名将领,但他却是战国时期唯一一位攻破函谷关的山东六国将领,而且更是创下了五十天灭国的辉煌战绩。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趁着燕国处于“子之之乱”中,匡章率兵十万进攻燕国,结果五十天之内便攻破了燕国都城,燕王哙和子之全部被杀。燕国经此一战遭受重创,直到燕昭王时期才有所恢复。
5、李牧:大破匈奴。嬴姓,李氏,名牧,赵国柏仁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也是战国晚期东方六国最为杰出的将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李牧早期在赵国北部边境抵御匈奴,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早期李牧命令士兵只要匈奴入侵,便立马退入营垒固守,使匈奴人误认为李牧胆小怯战。而力不则暗中准备了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之后以故意败退、诱敌深入之计,诱使匈奴单于率领大军杀来,结果被李牧率军从两翼包抄反击,杀死匈奴十余万人马,最终灭襜褴、败东胡、降林胡,匈奴就此十余年不敢南下。
除了以上五位之外,战国时期的名将还有田忌、田单、晏婴、乐毅、乐羊、樗里疾、司马错、甘茂、王翦、田文、赵胜、赵奢、魏无忌、黄歇、蔡泽、廉颇、蒙恬等人。
推荐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 ·纸醉金迷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 ·步辇图作者是谁
- ·2000年前是什么朝代
- ·商定是什么意思
- ·红外线的应用
- ·冰心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 ·地理12种气候类型特点和分布
- ·《声声慢》诗词鉴赏
- ·作壁上观的主人公是谁
- ·苍耳靠什么传播种子
- ·唐朝四个阶段代表诗人
- ·非我种族者其心必异谁说的
- ·黄州寒食帖作者是谁
- ·中国最高学历是什么学历
- ·胡令能是哪个朝代的
- ·官渡之战主要内容
- ·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区别
- ·道之所存的所是什么意思
- ·亚马逊河在哪个国家
- ·货币的演变过程
- ·欲上青天揽明月的上一句
- ·我的女儿13岁了我该怎么教育
- ·安身立命是什么意思
- ·唐代诗人李端等十人被称为什么
- ·什么叫循环小数及特点
- ·幼儿入园家长须知
- ·加速度公式
- ·素数的定义
- ·萧氏皇族历代帝王